为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生化学院(农学院)学生党支部在做好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以毕业生党员为主体的学生党员在学生第一党支部和学生第二党支部书记巩元勇和赵春霖两位老师带领下,于6月2日赴迤沙拉村和大田会议遗址开展主题教育现场教学活动。
一、现场参观
在迤沙拉村,师生们参观了迤沙拉村村史馆、非遗小院等,了解到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迤沙拉通过打响“彝族第一村”的名号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实现经济发展。走进大田会议遗址,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有序参观了各个展厅,师生深刻认识到大田会议旧址是攀枝花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上“大田会议”的召开地,“大田会议”制定了攀枝花开发建设规划,确定了系列重大决策,实为攀枝花开发建设的发端。
二、支部书记讲党课
在迤沙拉村非遗小院里,赵春霖同志以“三线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精神”为题讲党课。他在阐述完三线建设背景的基础上,指出三线建设是党中央根据当时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党中央着眼于新的历史时期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的战略决策。“三线精神”既有集体主义精神,又有爱国主义精神;既有自力更生精神,又有艰苦奋斗精神;既有无私奉献精神,又有敢于开拓创新精神。在新时代里,“三线精神”也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攀枝花人在建设攀枝花、发展攀枝花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因此,我们当代大学生党员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践行三线精神。
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乡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乡村。他在讲述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力发扬“三种精神”,即发扬孺子牛精神、发扬拓荒牛精神、发扬老黄牛精神。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乡村振兴也绝不是单纯的振兴经济,而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和谐宜居美丽的乡村。
三、学生党员谈感悟
20级学生党员唐小懿对此次现场教学活动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在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依次观看了历史文化展厅、乡贤文化展厅、非遗文化展厅。进入村史馆,强烈的“民族风”映入眼前,民族服饰、乐器、族谱,农耕器具等200余件展品都生动展示了当地千年文化印记,但令我觉得最有魅力的是那个时代留下来的农耕器具。看着耙和犁,我似乎看到了农民们在田地里犁田耕地的样子,听着叮当的响声,犁铧在无垠的土地上游走,翻出肥沃泥土的田园画卷。神奇又粗重的石磨更是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从磨眼放进粮食和水,通过磨盘纹理的研磨,就会有面糊流出来了。石磨一圈一圈的被推动着,就象征着农业的发展在不断进步。我国自古是农业大国,在日复一日的耕种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源远流长的农耕历史文化。为了让越来越多的人能了解农耕文化,越来越多的人能寻回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多认识一些具有历史传承性的农耕器具,不仅有利于我们青年拓展视野,也是中华文化延绵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有义务去继承和保护这些智慧与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迤沙拉,了解农耕文明。
四、劳动实践
迤沙拉有“打糍粑”的习俗。糍粑是以糯米为原料,清水浸泡一夜色后,放入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抹上清油,两人一上一下握住木槌,用力反复舂压糯米,直至成为绵软柔韧粘性很强的饭泥,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既可生吃,也可烤来吃,味道清香可口。本次主题教育现场教学活动也安排了“打糍粑”劳动实践,看似轻轻松松的“一上一下”,学生党员亲自体验之后才感受到美味食物的来之不易,这次也给大家上了一次生动的劳动教育课。
通过此次利用攀枝花市乡村振兴教育基地和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生化学院(农学院)学生支部师生深受教育。大家纷纷表示,要把主题教育现场教学同立德树人和三线精神紧密结合,以踏实肯干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认真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参加活动的学生党员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只有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才能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
(编辑/张子萱;审核/刘东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