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喜迎二十大】走在美丽的乡村道路上——学院乡村振兴师生行活动侧记
日期:2022-09-30 作者:张子萱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广大乡村人民对美好生化的向往,是美丽中国梦的重要一环。正值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第5年,为写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生化篇章,我院4-7月组织开展了“乡村振兴师生行”主题活动,观察攀枝花市乡村振兴的成就和经验,挖掘服务乡村振兴的鲜活素材,迎接党的二十大。

在前期赴市、区、县相关部门调研和精准对接的基础上,学院组建了10支队伍,选派了20名 “党员博士服务团”教师成员和30名“青春生化助力团”学生成员,深入攀枝花市20个乡村,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通过走访座谈、调查问卷、宣传教育、技术服务、探索项目合作、拓展实践基地等形式,见证攀枝花美丽乡村的新发展、新环境、新风貌,服务基层乡村的实际需求。

产业提能各显神通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各队伍在寻访示范乡村的实践中,深切感知到攀枝花市乡村产业振兴动能十足,壮产业、优结构、铸品牌,乡村的一二三产业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一村一品”各显特色,地表产品名声响亮。龙华村腾龙枇杷、黄草樱桃、中坝草莓、大田石榴、金河村芒果、禹王宫阳光玫瑰、格里坪礑噹鸡……紧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输出地,各村着力打造地标农产品,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鲜花里”特色康养院落

米易县撒莲镇禹王宫村将“三块地”盘活,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村集体统筹流转一般农用地给壹米农业,建设标准化高品质葡萄基地,示范带动村里1000亩葡萄产业,还为村民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盘活闲置集体建设用地,引进社会公司合作开发“鲜花里”康养民宿村,打造特色康养村落。盘活闲置宅基地,村集体将村民自愿退还的闲置宅基地、长期闲置的农房规范建设成精品康养庭院,村容村貌幡然一新。

在盐边县桐子林镇金河村芒果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锐华农业以“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品牌+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增收致富奔小康。公司与中国热带作物研究院、四川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组建了专业稳定的科技研发和服务团队,形成了“优良品种→优质种苗→标准种植→科技服务→示范带动”的技术路线,不断创新,带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并努力将金河村芒果产业打造为“三品一标”的产业。金河村的芒果产业已经实现了种植面积7500亩,年产值1.5万吨,收益达到1.04亿产值,享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的称号。

村主任带领调研队参观板栗园

上万亩的板栗,在仁和区平地镇白拉古村已有几十年的种植历史,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里的板栗年产量达到1000万斤左右,年产值近4000万元。白拉古村不断转变思路发展多元产业,在对支柱产业板栗进行提档升级的同时,探索林下种植和粮经轮作新模式,在板栗树下种植魔芋、莲花白等蔬菜,不但扩大了销售范围,也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抗风险能力。

参观智能化立体芒果产业园

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依托芒果产业,着力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围绕混撒拉水库、大生地山坪塘、芒果产业,打造混撒拉山庄、农家乐,建造成产村共融、旅游发展的生态度假区。在芒果种植园区,物联总控中心、园区实时监测系统、生物防治系统、水肥混合及精准灌溉系统、植保无人机等一系列的现代化农业科技,彰显了芒果种植的“智慧”。

走进盐边县永兴镇新胜村攀枝花市四喜酒业发展有限公司以盐边县渔门镇、永兴镇、惠民乡等当地盛产桑葚为主要原料,开发加工制作桑椹酒产品,打破了桑葚很难走出“大山”、卖向“北上广”的困境。公司不仅提升了农副产品附加值,也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

“引、育、留”人有妙招

巢筑还需引凤归。米易县草场镇龙华村通过回引支持技能人才返乡投资兴业、实施优秀返乡人才定向培养工程、实施外出优秀人才“回雁工程”等举措,回引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113人,发展党员36名,20余名村干部均由返乡人才担任,建立了40多人的后备干部人才库,发展电商257家。

“农村要发展,根本要靠亿万农民。”龙华村的欧杨是在外奋斗青年回乡发展大军中的一员。他的电商公司目前有20多位员工,在淘宝、天猫、抖音等各大平台直播售卖枇杷、芒果、番茄等果蔬从去年底到现在,已经卖出了5万件枇杷和40万件番茄,其中80%的枇杷都来自当地的村民。通过电商网络渠道,当地的产品走进国内国际市场,园区线上营业额上亿元。村委信息展示栏上一个个带货达人、技术骨干年轻血液和青春力量,让龙华村的发展生机勃勃。

多措并举育能手。各村注重典型示范引领,鼓励专业大户、合作社带头人、村干部等到外地示范种植基地、乡村振兴示范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先进、交流经验,提高本地人乡村人才知识技能。开设“田间学校”,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特色农产品技术、养殖业、电商业等进行技术交流、问题探讨,助力乡村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参观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孵化园

在西区格里坪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孵化园,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易达在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上得到了很多科技服务。通过农业技术的培训来提升农民种植技术水平和能力促进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优化机制留才俊。通过制定人才引进、财税等优惠政策,为回乡创业能人创造便利条件、提供有力支持;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逐步补齐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短板,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为投身乡村振兴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乡村振兴中去。

乡村文化强根铸魂

调研仙山村

以文化注入动能。乡村技艺(打靶、竹编)、民间习俗(杀猪节、民间舞蹈坝坝舞、跌脚舞、丰收舞)等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不断。示范村重视乡村文化产业规划布局,充分发挥农耕文化和传统文化节日的资源优势,打造集田园风光、休闲民宿、农耕体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综合体,使乡村充满乡村创造力、乡土想象力、文化感染力和消费吸引力。各村以村为单位修建图书室、活动室、开设夜校、建立村史博物馆等,丰富农闲生活,乡村文明内涵不断丰富。

白拉古村水库

“屋前古树春来早,枝繁叶茂风中摇。”走进白拉古村,村居错落有致。青瓦白墙镶嵌在绿色的板栗林中,阳光下的水库泛着粼粼波光,水库岸上的蔬菜一片葱郁。白拉古村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羊皮鼓舞。羊皮鼓舞是由俚濮文化中的祭祀文化演变出来的一种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舞蹈。起初是在劳动之余或是节日中,人们拿起羊皮鼓,由毕摩铃聚在一起,随着鼓点节奏跳动,祭祀、求雨,欢乐、丰收,并世代相传。白拉古村将结合羊皮鼓舞的文化特色,在万亩板栗林里打造新的旅游风景线,推进产文旅深度融合。

调研组参观昔格达村史馆

盐边县红格镇昔格达村的历史悠久,早在600多年前已有先人在赤龙潭农耕。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的昔格达村民,打造出了田园风光与村落文化交相辉映的美丽村落。在村历史文化馆中,陈列了众多具有历史韵味的农耕工具和独具特色的现代陶瓷工艺制品。昔格达村立足本地优势资源条件,探索研究开发钛陶文创产品,助力培育乡村文旅产业,带动村民就业。后期将开设沉浸式陶艺工作室、陶艺展厅、陶艺民宿,为游客提供传统器具文化学习、陶艺手工制作体验及培训等服务。

美丽宜居生态先行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在攀枝花市,农村人居环境三年行动已完美收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五年行动正在持续推进,美丽村居日新月异。

龙华村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米易枇杷”的主要产区,也是攀枝花市零碳村庄试点项目建设村。该村将以承办第六届四川“村长”论坛为契机,围绕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用能结构优化,探索打造零碳中心、低碳民宿体验区、光储直柔工程,优化美丽庭院,推行生态农业,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绿色低碳的零碳示范。

行走在龙华村的米易生态枇杷园的乡间小道上,“田园变公园、农田变景区、农房变客房”的美丽乡村映入眼帘。龙华村坚持生态先行的理念,推行“诚信红线”“阳光节水”等制度,破解产业发展中争水、过度使用农药、提前上市扰乱市场等问题产业发展难题。在枇杷林中,不同区域标示“种植示范区”和农户信息介绍,随处可见太阳能“光感驱虫器”,高效节水灌溉,水管员巡逻,枇杷控时开花,精细化管理技术以及物联网智能水肥药一体化系统的集成运用,展示着龙华村枇杷种植规模化和规范化。

米易白马镇黄草村凭借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种植的中高山小樱桃口感佳。黄草村的樱桃种植化肥、有机肥结合使用,农户购买牛粪和羊粪保证了果树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减少化肥的使用避免了土壤板结等问题,这也是当地土质优良的原因。在农科院技术员的定期指导培训下,全村的村民都成了樱桃种植技术员,他们在如何增产,如何防治病虫害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

 

    禹王宫村居

禹王宫垃圾兑换超市

漫步在禹王宫村的“鲜花里”特色康养村落,白天采摘果蔬,夜晚听蛙、看星、赏月,精美的独栋别墅呈现着乡村康养的独特韵味。走进禹王宫村整齐规划的村民新村庭院,花团锦簇,绿树葱郁,路面整洁,这里已成为美丽宜居村居的示范样板。禹王宫村的垃圾超市也让人耳目一新,兑换细则上墙公示,兑换用品琳琅满目,村民将不要的废报纸、废书籍、废衣服,甚至废塑料、废电池等垃圾,按照不同的重量进行积分,积分可以兑换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集智集力治理有效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靠头羊。”各村在乡村振兴中,党支部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党建引领深入到方方面面。在产业发展的“试水期”,党员、干部带头先行,从一人到几户再到整村发展模式,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展现在基层治理、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等工作的方方面面。

采访龙华村村支书杨利贵(左)

龙华村的村支书杨利贵,带领整村示范走出了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杨利贵从铁路局回乡后,被推选为村党组织书记。为改变村民靠水稻、甘蔗低经济收入的现状,他外出学习,考察调研,推动第一批8户人开始种植枇杷试点,第二年枇杷挂果出产,以其饱满汁水和超高甜度走向市场。通过党员先行先试,全村82%农户种植枇杷7000余亩,枇杷在全国上市最早,亩产3万~4万。在龙华村,依托村民说事室等平台畅通村民议事协商渠道,实行“村民公约”等制度,提升村民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村级事务和村庄建设的积极性,推进乡村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调研沙坝村乡村治理经验

东区银江镇沙坝村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构建“四心枫警”模式深入推进乡村治理。红心,以建党引领夯筑最忠诚“红色基石”;放心,以立体守护最平安“沙坝村”;连心,以多元共治打造最和谐“美丽乡村”;暖心,以精细化服务形成最温暖“为民”。

米易县丙谷镇雷窝村为破解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难题,坚持以村党组织为引领,从村民自治出发,组建红白理事会,民主议定《村民公约》,打造红白事自办点。严格规范审批流程,理事会成员全程参与监督服务,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等陈规陋习,减轻了“人情债”,刹住了“送礼风”,形成了勤俭节约、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尚。

师生相长根植大地

“乡村振兴师生行”活动以党建带团建为抓手,广泛凝聚了学院师生共识。学院党政领导部署谋划,院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带队赴市、各区县农业农村局调研对接,活动组织分工明细、安全保障到位。学院党员博士服务团和青春生化助力团成员踊跃报名参与,多样的活动形式促进师生相长,把教学、科研、服务和实践根植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

调研团队劳动实践

学生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座谈调研、问卷调查,深入园区、企业参观,下到田间地头体验耕读劳作、现场学习专业知识,对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新发展、新环境、新风貌有了深入了解,增进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的“三农”情怀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开展调研座谈

教师成员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深入到各区、县乡村基层,观察乡村发展成果和经验,挖掘乡村振兴下的问题和需求,把科学研究、技术指导、项目合作落实在大地上闫飞博士团队将就热水村鱼苗养殖、水果增产等发展技术问题与该村开展合作。刁毅博士团队与西区格里坪镇建立了技术合作,再次到里坪镇开展了花卉养殖技术指导。巩元勇博士到撒莲镇开展种植技术专业讲座。刘东奇博士与攀枝花市荣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金沙江鱼类资源种质鉴定进行科研合作。夏九成博士与大龙潭乡新街村建立了专家技术指导合作。龙成博士将深入东区下辖乡镇为群众提供线上答疑和现场指导……

通过师生走出去,学院与相关企业建立了沟通渠道,将在里坪镇建立花卉种植学生实习基地。各实践队通过开展体验式耕读教育,广泛收集攀枝花地区的优秀农耕文化素材,活动成果将被运用到学院川西南农耕文化融入高校耕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之中。学院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拟承办2022年攀枝花市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班,帮助基层农技人员提升理论素养和服务“三农”的业务能力。学院多名教师将参与课程教学,包括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微生物菌肥在果树优质栽培中的应用、特色农产品加工、攀枝花蔬菜产业发展和攀枝花花卉产业发展等多个专题。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奋力推进,服务“三农”的时代号角强音嘹亮。学院立足新农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将继续激励师生与学院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主动作为,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智力支撑,以一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助推攀枝花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审核/张颖

攀枝花学院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农学院) 

 地址: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机场路10号  ICP备案号: 蜀ICP备05017906号-1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