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日下午,在攀枝花市米易县禹王宫村幼儿园内,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科普课正在热烈进行。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农学院)三下乡绿创未来实践队的队员们利用废弃矿泉水瓶、活性炭、纱布等常见材料,带领20余名乡村儿童动手制作简易滤水装置,让孩子们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环保知识,感悟科学魅力。
活动现场,实践队员们首先向孩子们展示了污水净化的全过程。当浑浊的泥水经过自制的滤水装置变得清澈透明时,教室里响起了孩子们惊喜的欢呼声。实践队员左佳瑶耐心地为孩子们讲解其中的科学原理:“棉花可以过滤大颗粒杂质,活性炭能吸附有害物质,砂石则起到进一步净化的作用。”
这场看似简单的科普活动背后,凝聚着实践团队的精心准备。为适应当地实际情况,队员们提前一周开始实验测试,最终确定以废弃矿泉水瓶为容器,搭配当地易得的砂石、纱布等材料,设计出这套成本低廉但效果显著的过滤装置。“我们特意选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就是要让孩子们明白,环保可以从小事做起。”团队指导老师张老师介绍道。
在动手实践环节,孩子们四人一组,在队员们的指导下认真组装滤水装置。小朋友们小心翼翼地按照步骤将棉花、活性炭、砂石等材料分层放入瓶中,不时向身边的“小老师”请教。活动结束时,每个孩子都获得了自己亲手制作的滤水装置,脸上洋溢着成就感的笑容。
本次活动不仅培养了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也让大学生实践团队成员们收获颇丰。团队成员小黄感慨道:“看到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和对知识渴望的眼神,我深刻体会到了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意义。能用自己所学知识为乡村的孩子们带来欢乐和知识,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此次环保科普活动是攀枝花学院三下乡实践团在禹王宫村开展的系列实践活动之一。在为期两天的实践中,这支由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学生组成的队伍还深入禹王宫村多户农家,开展农药安全使用和食品安全知识宣讲。队员们通过现场演示、宣传手册等形式,向村民普及科学用药知识,倡导绿色种植理念,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大学生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环保意识的启迪。”禹王宫村幼儿园老师表示,“这种寓教于乐的科普方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悟,效果特别好。”活动结束后,许多孩子都表示要把学到的环保知识告诉家人,并在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实践团队长左佳瑶在总结活动时表示:“作为环境专业的学生,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将环保理念传递给更多人。特别是这些乡村儿童,他们将是未来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今天在他们心中播下的环保种子,明天一定会开花结果。”
此次在禹王宫村幼儿园开展的简易滤水装置制作科普活动,是大学生三下乡实践团队服务乡村、助力教育的生动实践。未来,实践团队还将继续在更多的地方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用青春和热情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让知识的光芒照亮乡村孩子的成长之路。
(编辑/张子萱;审核/巩元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