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青年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绿创未来实践队于7月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呷古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文化传承、实地调研等形式,促进大学生与乡村的深度交流,发挥专业优势,为乡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队抵达呷古村后,受到了当地村支书及村民的热烈欢迎。村支书带领实践队员参观了村里极具特色的彝绣坊,这是传承和发展彝族刺绣技艺的重要场所。在参观过程中,村支书详细地为队员们讲解了彝绣的历史渊源、独特针法和图案寓意。队员们认真聆听,不时提出问题,对彝族刺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据了解,彝绣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传统手工艺,承载着彝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信仰和生活智慧,2008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早期彝绣主要用于制作服饰,是彝族身份、地位和婚恋的象征,在节庆、祭祀等重要场合,彝族人民都会身着绣有精美图案的服饰,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先的崇敬。
彝绣针法丰富多样,常见的有平绣、挑绣、盘绣、打籽绣等。平绣针法细腻,线条流畅,常用于大面积的图案填充。挑绣则是在布料的经纬线上进行挑织,图案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盘绣是将丝线盘成各种形状,再用针线固定,立体感强,多用于服饰的边缘和重要装饰部位。打籽绣是通过绕线打结形成颗粒状的 “籽”,点缀在图案中,使图案更加生动活泼。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借助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呷古村积极拓展彝绣+产品发展。开展定制化彝绣服饰制作、彝族元素文创产品、彝绣文化游客体验等,将彝绣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过一系列的举措,呷古村的彝绣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彝绣产品的销售额稳步增长,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彝绣的传承和发展得到了加强,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彝绣的传承中来,让这一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参观结束后,村支书与实践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他表示,希望大学生们能够发挥专业优势,为彝绣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如利用电商平台拓展销售市场、设计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等。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将结合自身所学,为彝绣产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活动最后,村支书与实践团队全体成员在彝绣坊前合影留念,记录下这一具有意义的时刻。此次参观交流活动,不仅让实践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彝族文化,也为后续的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参观结束后,村支书与实践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他表示,希望大学生们能够发挥专业优势,为彝绣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如利用电商平台拓展销售市场、设计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等。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将结合自身所学,为彝绣产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活动最后,村支书与实践团队全体成员在彝绣坊前合影留念,记录下这一具有意义的时刻。此次参观交流活动,不仅让实践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彝族文化,也为后续的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
(编辑/张子萱;审核/巩元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