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第二课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第二课堂 >> 正文



【绿创未来】探寻彝绣与乡土文化之美
日期:2025-07-04 作者:

7月初,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绿创未来实践队奔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普雄镇呷古村,开展以“探寻彝绣与乡土文化之美”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实践队通过探访彝绣坊、对话非遗传承人、入户调研及走访五彩梯田,浸式感受当地独特文化与生态魅力,见证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及彝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非遗展厅里的文化交响

抵达呷古村首日,实践队走进当地彝绣坊。坊内,色彩斑斓的彝族服装挂满墙面,这些服装将日月星辰、山水花木等元素融入图案,把民族历史与生活哲思绣进经纬。作为村里的核心旅游打卡点,彝绣坊不仅是技艺展示窗口,更设置了 “游客体验区”,游客可在绣娘指导下,用预制的简易图案体验平绣针法,完成的小手工艺品可带走作为纪念。

队员们了解到,彝绣从选料、绘图到刺绣的完整流程,一件精美的彝族服装往往需要数月打磨。而针对游客市场,绣坊开发了绣有简化彝绣图案的披肩、生肖玩偶等文创产品,在旅游旺季,这类商品备受游客青睐。“这不仅是手艺,更是我们彝族文化的活态传承。” 绣坊负责人介绍,彝绣曾面临传承断层,如今借助文旅融合与非遗推广,重新走进大众视野,成为村民增收与文化传播的载体。每月有数以千计的游客走进彝绣坊,在体验与购买中感受彝绣之美。

对话非遗传承人为色阿比莫:订单背后的坚守与传承

参访非遗手艺人为色阿比莫是实践队的重要行程。在为色阿比莫家中,她先是向实践队展示了近期的订单, 除了常规的彝绣服饰,还有来自旅游公司的批量订单:为景区民宿定制的彝绣抱枕、给研学团队的刺绣材料包。这些订单中,不少融入了 “呷古阿依”(意为 “呷古姑娘”)这一文化 IP 形象,以彝族少女为原型,头戴绣花头饰、身着传统百褶裙,既保留民族特色又兼具卡通亲和力。紧接着,一件专为儿子绣制的彝族上衣格外醒目,细密针脚里,满是对晚辈的期许与文化传承的执念。谈及传承,她坦言:“年轻人外出多,但也有回来学手艺的,我们教技法,他们搞创新,把彝绣、雕刻和现代设计结合,让老手艺换个法子活。”实践队发现,像为色阿比莫这样的当地手艺人正以“守正创新”延续技艺生命,通过文旅订单与 IP 衍生产品,让非遗技艺在市场中焕发活力

入户问卷:倾听绣娘的彝绣传承心声

为了解彝绣在村民生活中的真实生态,实践队开展入户问卷调查,走访对象为绣娘。三天里,队员们走访20余户人家,用彝汉双语交流,了解绣娘们学习彝绣的时长等情况 。问卷显示,绣娘们大多从小就跟着妈妈学彝绣,超八成绣娘认为彝绣是民族骄傲,且她们很乐意传承给年轻人这门技术 ;同时,绣娘们也盼着拓宽销售渠道、提升设计水平。“年轻人喜欢新颖的款式,我们绣的东西要让更多人看到。”绣娘阿依莫大姐的话,道出乡土文化传承的群众诉求,既需要通过旅游拓宽市场,更需要 IP 化运营提升文化辨识度,这也为实践队后续助力彝绣发展提供了清晰思路。

五彩梯田:生态与文化的共生图景,农民除草忙

实践最后一站,实践队走进五彩梯田。七月盛夏,梯田里种满稻谷,黄绿相间如大地织锦,实践队看到农民正在除草。村长介绍,梯田不仅是农耕景观,更与彝族文化深度交融——祭祀、节庆常围绕梯田展开,生态农耕智慧代代相传。

为期三天的实践,攀枝花学院绿创未来实践队以彝绣为切口,触摸呷古村的文化肌理与生态智慧。从绣坊彝族服装到梯田生态,从传统建筑到手艺人坚守,从绣娘传承心声到非遗创新,队员们见证了乡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的生命力。未来,实践队将整理调研成果,为呷古村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建言献策,让彝族文化与生态之美,在青春助力中绽放更亮光彩。

(编辑/张子萱;审核/巩元勇)

攀枝花学院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农学院) 

 地址: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机场路10号  ICP备案号: 蜀ICP备05017906号-1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