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第二课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第二课堂 >> 正文



【绿创未来】绿创未来实践团队队员观“五彩梯田”感悟
日期:2025-07-04 作者:

7月初,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农学院)“绿创未来进乡村,生化赋能惠民生”实践小队走进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越西县普雄镇呷古村。村长驾驶着绘有彝绣纹样的观光车,载着小队成员驶向层层叠叠的稻田。车窗外,风携着稻香掠过,远处的火把台已初现轮廓。村长时而用铿锵的彝语,时而转用亲切的汉语,向小队成员讲述呷古村的迁徙史与奋斗故事,从先民开垦梯田的智慧到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历程,古老的记忆在双语交织中愈发鲜活。其中每一段经历都浸润着彝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据了解,呷古村的梯田并非天然形成,而是彝族先民在千百年的生存探索中,用双手与智慧在陡峭山地上 “雕琢” 出的生态奇迹。早在明清时期,彝族先民为躲避战乱迁徙至此后,发现山地土层浅薄、雨水易流失,难以种植粮食。为了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扎根,他们便以家族为单位,用锄头、箩筐等简陋工具,沿着山体等高线开垦地块,将陡峭的山坡削成一级级平缓的田垄,再用石块垒砌田埂阻挡水土流失,逐步形成了如今错落有致的梯田格局。

梯田的走向与规模暗藏着彝族先民的生态哲学:田埂高度根据山势坡度调整,坡度越陡田埂越高,既能防止雨水冲刷,又能截留土壤养分。田间还分布着纵横交错的引水渠,引自山上的天然溪流,实现了“自流灌溉”,确保每块稻田都能得到均匀滋养。在彝族的传统观念中,梯田是“大地的台阶”,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与“靠天吃饭不如造田求存” 的奋斗精神,每年春耕前的“开耕祈福”仪式,便是对先民开垦智慧的传承与感恩。

期间,实践队员穿梭于呷古村层层叠叠的特色水稻梯田。这些梯田如大地的绿色阶梯,不仅孕育着富含微量元素的本地传统稻种,其独特的种植环境与品种优势,让稻米兼具生态与营养价值 。同时,村里以梯田为依托,打造“稻浪观景台”,游客可登高俯瞰,将错落有致的稻浪与远山近村尽收眼底;“农耕体验区”则让游客亲身参与插秧、收割,沉浸式感受农耕乐趣,多样旅游设施吸引着八方游客慕名而来。

队员们沿着田埂,与彝族农户交流。农户分享着世代相传的稻作技术,从育秧、灌溉到防虫,经验质朴又珍贵;队员们则结合调研,探讨旅游经营心得,如如何通过特色农事活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怎样借助线上平台推广梯田旅游。大家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深入挖掘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契合点,努力探寻“稻旅融合”模式在呷古村的发展潜力,为乡村产业振兴添砖加瓦。

随着火把节脚步渐近,呷古村的田间地头,渐渐漫起热闹的气息。实践队成员缓步行走在层层叠叠的水稻田埂间,青绿稻浪随风轻摆,裹挟着清新稻香,缓缓沁入鼻腔。稻叶轻晃,似能触摸到村民们耕耘时的温度,体悟对土地深沉的热爱。

暮色四合,皎月初升。村庄空地上,实践队成员与村民们手拉手跳起达体舞。彝族同胞们步伐有力,裙裾飞扬,将特色文化融入每一次腾挪、每一步踩踏。队员们跟随着节奏,从生疏到熟练,在欢快的舞步里,沉浸式感受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彝乡的夜空中,绘出一幅民族交融、共盼节日的生动图景,让乡村振兴的实践,浸润在这炽热的文化传承里。

梯田是 “生态与文化共生” 的活标本。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载体,更是地区特色文化的具象化表达 —— 田埂的走向藏着先民的生存智慧,开耕仪式延续着对自然的敬畏,稻作歌谣记录着生活的喜怒哀乐。这种 “天人合一” 的理念,恰是现代乡村发展最需要守护的根基。

梯田的蜕变印证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深刻内涵。从昔日仅供温饱的 “生存田”,到如今带动增收的 “致富田”,呷古村的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要在传承中创新。通过科技赋能提升产业价值,用文化赋予产品灵魂,才能让古老的土地焕发新的生机。

更重要的是,梯田里藏着 “奋斗与坚守” 的密码。无论是先民一锄一筐的开垦,还是当代村民对稻旅融合的探索,都彰显着彝族人民 “不服输、敢创新” 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乡村振兴最持久的动力。

(编辑/张子萱;审核/巩元勇)

攀枝花学院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农学院) 

 地址: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机场路10号  ICP备案号: 蜀ICP备05017906号-1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