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下午,东区妇女儿童服务中心内流淌着别样的清凉与欢乐。一场名为“画笔绘七彩”的丙烯画公益课程正在这里温馨上演。“化育七彩,共富支行”大学生社会实践队的志愿者们,用艺术作桥,以色彩为媒,为20余名来自社区的小朋友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艺术启蒙之旅。两个小时的时光里,童真的笑语与斑斓的色彩交织,青春的活力与温暖的关怀共振,共同绘就了一幅夏日里最动人的“七彩”画卷。
下午的活动室,实践队的志愿者们——杨信艳、刘翔作为主讲老师,早已准备就绪,热情地迎接每一位小画家的到来。课程伊始,主讲老师杨信艳没有直接站在讲台前,而是拿着色彩缤纷的丙烯颜料盒,亲切地走到孩子们中间。生动的介绍着“丙烯”朋友,孩子们发出会心的笑声,眼神中的好奇变成了跃跃欲试的光芒。刘翔老师则在一旁,耐心地展示着如何挤颜料、如何用笔蘸取、如何在调色盘上调和出新的色彩,一步步引导孩子们认识这些即将在指尖绽放的“魔法棒”。
认识完新朋友“丙烯”,最令人期待的涂色环节终于到来!实践队充分考虑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动手能力,提前精心准备了20多块预制图案的画板。这些图案犹如一个个等待被唤醒的精灵世界: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展翅欲飞的彩色蝴蝶、向阳生长的向日葵、还有孩子们喜爱的卡通人物形象……每一块画板都用简洁清晰的线条勾勒好了轮廓,如同铺好了通往色彩王国的道路,大大降低了孩子们创作的“门槛”,让他们能自信地拿起画笔。
当画笔真正落在画板上,活动室的气氛瞬间变得热烈而专注。最初的拘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专注的呼吸声和画笔摩擦画板的沙沙声。
实践队的志愿者们不再是单纯的指导者,更是孩子们创作的陪伴者和支持者。他们穿梭在孩子们中间,时而弯腰轻声解答“老师,这个颜色怎么调?”,时而鼓励“你搭配的颜色真有创意!”。队员杨秋浩和杜怡新更是化身“勤劳的小蜜蜂”,不停地传递着洗笔桶,确保孩子们能随时清洗画笔,顺畅地更换颜色。

两个小时的创作时光在专注与欢乐中飞逝。当最后一个小朋友放下画笔,长桌上早已不是最初整齐划一的模样,而是摆满了二十余幅独一无二、风格各异的作品!每一笔线条、每一抹色彩都毫无保留地透露出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未被束缚的创造力。看着自己的作品,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自豪与满足。
课程接近尾声,迎来了激动人心的作品展示环节。孩子们兴奋地捧起自己的“杰作”,排着队,带着些许羞涩又无比自豪的心情,轮流走上台前。这一刻,他们不仅是小小画家,更是自己内心世界的讲述者。
这场名为“画笔绘七彩”的丙烯画公益课程,对于“化育七彩,共富支行”实践队而言,远不止是一次简单的艺术教学。它是实践队“用艺术赋能,以美育润心,助力精神共富”理念的一次生动实践和有力注脚。当大学生们将专业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青春力量,当这股充满朝气的力量与孩子们未经雕琢的纯真心灵相遇,当艺术的缤纷色彩融入基层社区的日常空间,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它点燃了孩子们对美的感知与创造的勇气,也让志愿者们深刻体悟到“学以致用、奉献社会”的责任与价值。
(编辑/张子萱;审核/巩元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