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文化进社区,7月21日下午,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农学院)"化育七彩,共富支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在攀枝花市东区妇女儿童服务中心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扎染文化体验活动。活动由实践队队员杜怡新、杨信艳担任主讲,杨秋浩、刘翔、张莉、张琪琪、余凤娇等队员协助指导,吸引了20余名社区小朋友参与,通过动手实践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下午3时,活动在妇女儿童服务中心的多功能厅正式启动。杜怡新首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小朋友们介绍了扎染的历史渊源。"扎染是我国民间传统染色工艺,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云南白族、四川自贡等地都有独特的扎染技艺。"他通过丰富的语言,让孩子们了解了扎染的原料、工具及基本技法。
随后,杨信艳和杨秋浩示范了扎染的核心步骤——"捆扎、浸染、晾晒"。他们用皮筋将白色棉布捆扎成不同形状,再浸入提前调配好的天然植物染料中。"扎得越紧,留白效果越明显;不同的捆扎方式会呈现独一无二的图案。"孩子们听得专注,纷纷举起小手提问:"老师,我能染出彩虹色吗?""为什么染料不会晕开?"实践队队员们一一耐心解答,并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
在动手环节,队员们分为5组,为小朋友们提供"一对一"指导。有的孩子选择将布料折叠成三角形,有的则尝试螺旋捆扎法,甚至有小朋友突发奇想:"我要染一朵太阳花!"实践队队员张莉和张琪琪发现几名小朋友因皮筋捆扎不紧导致染料渗透,立即示范了"二次加固"技巧;杨秋浩和刘翔在角落帮助年龄较小的孩子调整布料形状。余凤娇则组织学生有序的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我们提前准备了环保植物染料和纯棉布料,确保安全性的同时,也让孩子们体验到最真实的扎染过程。"杜怡新介绍道。
活动现场欢声笑语不断。孩子们举着自己染出的蓝白相间、色彩斑斓的作品爱不释手。"我的像星空!""老师的图案像云朵!"他们兴奋地向朋友和老师展示成果。"通过扎染,孩子们不仅学会了传统技艺,更懂得了耐心和专注的重要性。
扎染活动让我们将化学知识(如植物染料提取)与艺术创作结合,既契合学院学科特色,也响应了国家'非遗活化'的号召。我们希望通过这类活动,让青少年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夕阳西下,孩子们举着扎染作品与实践队队员合影留念。一张张笑脸映着斑斓的布料,恰如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的生机。这场沉浸式文化体验,不仅为社区儿童播下了非遗传承的种子,更展现了攀枝花学院学子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青春担当。
(编辑/张子萱;审核/巩元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