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的攀枝花,暑气与绿意交织成夏日的底色。7月24日下午,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农学院)“化育七彩,共富支行”实践队的志愿者们再度走进攀枝花市东区妇女儿童服务中心,一场以“触摸植物脉络,感知自然本真”为主题的叶脉书签制作活动在此悄然铺展。杜怡新、杨信艳作为活动核心带领者,引领20余名小朋友探索叶片里的生命密码,杨秋浩、刘翔、张莉、张琪琪、余凤娇组成的协助团队则全程护航,用细致与耐心陪伴孩子们完成这场与自然的深度对话。
活动尚未开始,服务中心的活动室已弥漫着草木的清新。长桌上,芒果叶的阔大,桂花叶的精巧,错落摆放,清水、软毛刷、镊子、塑封膜等工具有序排列,墙上悬挂的叶脉标本图清晰展现着从主脉到细脉的分支脉络,无声地诉说着植物生长的奥秘。孩子们围坐桌前,目光在叶片与标本间流转,小小的身影里透着对未知的好奇。
杜怡新率先开启科普环节,他手持一片完整的梧桐叶,指尖沿主脉缓缓划过,向孩子们介绍这看似普通的叶片中藏着的“生命系统”;随后,他展示出提前处理好的叶脉标本,淡黄色的脉络在光线下通透如纱,孩子们的目光瞬间被牢牢吸引。杨信艳则结合实物对比,讲解网状脉与平行脉的区别,让孩子们明白不同植物叶片的独特“设计”。孩子们轮流拿起观察,叶片表面清晰的纹路让“叶脉”从抽象的名词变成可触摸的存在。
考虑到参与孩子的年龄差异,志愿者们提前筛选了叶脉粗壮、易操作的叶片,并进行了浸泡软化处理。杨秋浩在分发叶片时,特意为年幼的孩子挑选尺寸稍大的叶片,确保他们能轻松握持操作。
进入制作环节,活动室里便被专注的氛围笼罩。孩子们先将叶片浸入清水,待叶肉稍软后,拿起软毛刷轻轻刷动叶面。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需要精准控制力度——过重会撕裂纤细的侧脉,过轻则无法剥离叶肉。志愿者们分散在桌旁,用示范代替过多言语:张莉俯身给一位小姑娘演示如何顺着叶脉走向轻刷,指尖的弧度里藏着恰到好处的温柔;刘翔则在漂洗区接过孩子们刷过的叶片,用镊子小心夹起放入清水,轻轻晃动去除残留的叶肉碎屑;余凤娇将漂洗干净的叶脉平铺在吸水纸上,耐心等待水分沥干。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孩子们的侧脸上,映出他们紧盯叶片的认真神情。有的孩子为保护一根纤细的侧脉,特意放慢动作,毛刷在叶面上轻得像羽毛拂过;有的在刷出完整脉络后,会将叶片举到光线下端详,眼神里满是对自然造物的惊叹;还有的不小心刷破了叶脉,在志愿者递来新叶片后,立刻重整旗鼓,动作里多了几分谨慎。张琪琪在操作塑封机时,会先帮孩子们将晾干的叶脉摆成端正的形状,再放在塑封膜上面,进行塑封,透明的塑封膜将这份自然的馈赠永久定格。
整个过程中,活动室里鲜有喧哗,只有毛刷轻触叶片的沙沙声、清水晃动的叮咚声,以及偶尔响起的、孩子们发现完整叶脉时压抑的欢呼声。志愿者们的身影不时穿梭其间,或调整孩子握毛刷的姿势,或帮忙处理断裂的叶脉,用行动默默守护着每一份专注与热爱。
近两个小时的忙碌后,一枚枚叶脉书签终于成型。没有染色的修饰,这些书签保留了叶脉最本真的淡黄色,通透的肌理在光线下呈现出精巧的纹路:有的主脉粗壮如树干,侧脉向四周延伸,像一幅微缩的森林图谱;有的脉络细密交错,如蛛网般布满整个叶片,透着自然的神秘;还有的叶脉排列整齐,如琴键般规律,藏着植物生长的数学美学。
孩子们将自己的作品分别展示,彼此的目光在不同的叶脉间流转。有的孩子为书签系上简单的流苏,有的在塑封膜一角贴上自己的名字贴,让这份自然的礼物有了专属印记。
结束后,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捧着书签,脚步轻快。阳光穿过书签的脉络,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影,如同自然写下的诗行。这场没有染色的实践活动,以最质朴的方式让孩子们触摸到自然的肌理,也让“化育七彩”的青春力量,在传递知识与热爱的过程中愈发鲜明。
据悉,实践队还将继续在东区开展系列科普活动,用专业所长搭建校园与社区的桥梁,让更多孩子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发现科学之美,滋养对生活的热忱。而这些带着夏日温度的叶脉书签,早已超越了“作品”的意义,成为自然与童心知识与实践相遇的美好见证。
(编辑/张子萱;审核/巩元勇)